1引言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耐久性和使用安全,而且决定了混凝土生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因此,搅拌站必须重视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2原材料的选择和质量保障
2.1对合格供应商进行评审和选择的重要性
混凝土生产所用各原材料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性能指标和要求,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实体的质量。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不仅要对所购原材料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还要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资质、供应能力、环保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形成稳定的原材料采购渠道。订货前,应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检验和确认。
2.1.1水泥供应厂家的选择和评价
水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可泵性等性能,而水泥强度的检验周期是28d,在搅拌站日生产量大的情况下,每天进场的水泥几乎当天全部消耗,甚至在水泥需求量大、供应紧张的生产高峰期时,刚出厂的水泥入仓后会立即使用。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水泥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成:
(1)根据往年使用情况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各种水泥年平均强度值;
(2)收集、分析、借鉴其他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同种水泥材料的实验数据;
(3)对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和坍落度损失等技术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4)到水泥厂考察其生产规模、生产能力、质量保证体系等。
2.1.2其他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
砂石、掺合料和外加剂等材料在使用前虽然可以检验,但也不能忽视对供应商的考核、评价和选择。通过对质量稳定性、供应能力、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考核,可分析产品未来质量的稳定性以及供应能力的保障性。
2.2原材料堆放场地的管理
预拌混凝土原材料应分仓储存,并设有明显标识。标识应注明原材料的品种、厂家、等级、规格、检验状态等信息。具体管理措施包括:
(1)粉料必须设置专用的筒仓,除标识外,在吹灰口也要有醒目的指示牌,标明粉料品种;
(2)粉料吹灰口必须有上锁装置,进场材料试验结果满足要求后,由材料员通知供应商卸在哪个仓储罐内并解锁方能吹料,避免卸错料现象发生;
(3)粉料仓应配备料位控制系统,料位控制系统应定期检查维护;
(4)骨料仓应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堆放、分隔清楚、标识醒目,并应有防止混料的措施或设施。骨料仓应建成封闭式料仓,并安装喷淋抑尘装置;地面应硬化并确保排水通畅。场地周围不得堆放杂物、防止杂物混入堆放区后影响材料的质量。
2.3混凝土原材料进场的质量控制
2.3.1水泥
水泥的选用应选择规模大且质量稳定的厂家。受天气及政策性影响,应选择2~3家水泥品种作为材料应急储备。
2.3.2骨料
1)砂石进场由质检逐车进行目测。目测内容含泥量、细度、级配、杂物、含水含石等。如有明显不合格项,直接退场,验收合格后收料,按指定地点堆放,并按规定取样进行检验,当同一厂家连续供应且材料来源稳定时,每周抽检不少于1次。
2)机制砂石粉含量不同时,一定要分别堆放。当外加剂掺量突然增加或减少时,一定及时关注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是否存在混料情况。
3)在使用过程中应及时调整砂率不同细度模数的砂子。
4)碎石粒径大、针片状含量高、石粉含量高时需及时退场,否则会导致外加剂掺量急剧增加,混凝土流动性差易堵泵,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和离散性偏大等问题。
2.3.3掺合料
1)矿物掺合料包括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钢铁渣粉、石灰石粉、复合掺合料,并应满足相应产品标准要求。
2)粉煤灰应满足GB/T1596–2017《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的要求,宜采用Ⅰ级或Ⅱ级粉煤灰,Ⅲ级粉煤灰不得用于结构工程。
3)粒化高炉矿渣粉应满足GB/T18046–2017《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的要求。
4)矿物掺合料应满足DB/T1029–2010《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及其他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当使用标准或规范无规定的矿物掺合料时,必须有充足的技术依据,并应在使用前进行试验验证。
5)矿物掺合料进场应按规定取样复试。粉煤灰复试项目包括细度、需水量比、烧失量、安定性;矿渣粉复试项目包括比表面积、流动度比、活性指数。硅灰复试项目应包括需水量比、烧失量。同厂家、同规格且连续进场的粉煤灰、矿渣粉、复合矿物掺合料不超过500t为一个检验批;钢铁渣粉、石灰石粉不超过200t为一个检验批;硅灰不超过30t为一个检验批。
2.3.4外加剂
1)混凝土中掺用的外加剂应满足相应的产品技术要求。
2)外加剂使用前应对其与水泥及矿物掺合料的适应性进行试验,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其合理掺量由试验结果确定。
3)外加剂进场后,材料员通知试验员,对外加剂进行混凝土试拌试验,确定掺量是否满足要求。若进场外加剂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及时与外加剂厂技术人员进行沟通,调整外加剂直到外加剂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4)不同种类的外加剂应分仓储存。不同种类的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应对其相溶性和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进行试验。当不同种类的外加剂交替使用时,使用前应清洗搅拌机、罐车、泵车、管道等设备。
5)液体外加剂应放置阴凉干燥处,并采取措施防止日晒、雨淋、渗透。冬期施工应采取措施防止结晶,使用前应搅拌均匀。如有变色现象,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混凝土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3.1配合比的管理
3.1.1配合比的确定
1)实验室根据工程类型、使用环境、工程部位、原材料性能、设计强度等级等情况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配合比试验采用系列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混凝土配合比理论设计计算、试验和调整,最终确定系列配合比备用。
2)实验室通过试验出具的配合比,在生产前应进行试拌,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3)使用过程中,实验室根据混凝土检验试结果及设计要求、气候变化、运输距离、原材料状况等情况,给质检员出具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授权书。配合比调整授权书应按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部位细化。并且明确砂率、外加剂掺量、砂含水的调整范围。调整内容及调整人员须经技术负责人书面授权批准。
3.1.2配合比的选择
1)质检员根据调度室上传的任务单确定配合比的使用。
2)生产任务中有特殊部位、特殊技术要求时,由质检部长确定配合比的使用。
3.1.3配合比的动态调整
1)使用骨料自动含水率测定装置时,应定期对自动检测装置进行校准。不使用自动含水率测定装置时,每工作班抽测砂、石含水率不应少于1次,当含水率有明显变化时,应增加测定次数,及时调整生产配合比。
2)生产前,质检员会同搅拌机操作人员及试验员对首盘生产的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进行检查调整,确定本工作班的施工配合比。
3)在生产过程中要对配合比进行动态控制,除水泥、粉煤灰、矿粉外,砂率、外加剂掺量、含水率需要调整时应做好动态调整记录,并详细记录调整内容。
3.2搅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搅拌时间的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所组成材料及所用设备说明书的要求确定,且每盘搅拌时间不应少于30s,当制备高强度等级、冬期施工、掺用引气剂、膨胀剂、粉状添加剂的混凝土时应适当的延长搅拌时间。
2)视频监控的管理。搅拌机操作人员应通过视频确认皮带上料、搅拌电流等主要控制点工作是否正常。时刻观察原材料的计量误差情况,发现计量不准、误差过大时及时通知设备及技术负责人,进行检查校核;通过混凝土卸灰口视频逐盘观察混凝土坍落度和和易性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质检,严禁擅自更改生产配合比。
3)每班质检应检查生产录屏是否正常,有问题及时记录,确保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
4)搅拌过程信息的管理。生产数据实时存储、定期转存、导出,质检抽查搅拌记录是否有存在偏差,存在偏差要详细记录并查找原因。
3.3混凝土出厂质量控制
1)混凝土出厂前,质检应检查混凝土工作性能,满足要求时方能出厂。
2)混凝土取样频率应符合GB/T14902–2012《预拌混凝土》的要求。按统一配合比,每100m3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每次取样制作试件不少于1组,不足100m3时亦取样1次。当同一生产任务单连续供应量超过1000m3时可按200m3取样不少于1次。
3)混凝土出厂时,应根据需要制作不同龄期的试件,作为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依据。用于出厂检查的混凝土试件应按年度分类连续编号。试件制作应由专人负责,并建立制作台账。
4)质检员拿记录仪详细记录混凝土取样车辆、运输单及制作等相关信息,确保试件制作整个过程的可追溯性。
5)调度、操作和质检员应按要求填写本岗位工作日志,内容应详细记录本班次发生的重要事件。
4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
4.1运输过程注意事项
1)混凝土运输司机在装载混凝土前必须将罐车内的残留物及积水清除干净。
2)运输司机在运输过程中及等候卸料时要保证罐体有一定的转速,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产生分层离析,并避免遗洒。运输途中严禁往罐中加水。
3)混凝土到现场后,司机应与施工人员核对相关信息,避免浇错部位的情况发生,现场负责人确认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时应在运输单据上签字确认。
4)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后,因气温高、运输时间或等待时间长导致坍落度损失大时,依据试验数据,应二次添加外加剂调整混凝土状态,施工性能满足要求后方能浇筑,调整后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及时退场。
4.2突发事故处理
混凝土罐车在重载情况下,突发故障车体不能转动时,应立即通知调度室,设法尽快将混凝土导出,防止时间长混凝土硬化,造成设备的损坏。
5结语
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因此,应加强原材料进场质量、保证设备计量的精度、严格执行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生产和服务处于受控状态。只有抓好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才能确保混凝土产品质量,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本文来自公众号「砼话」,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砼话所有,如需转载请先经得作者确认授权(可通过本站私信文章作者)。文中图片出处为水印文字,由文章作者整理上传,若有侵权请告知翻身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