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本书中关于嵌固部位下落另类刚度比及其设计的相关内容,段老师给出一些非正式的看法,旨在较为准确的在宏观上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逻辑和做法,本书中也有其他关于盲目包络的问题,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在逻辑上和合规上做了论述,这里也不再浪费笔墨。由于水平有限,讨论内容可能在表达方式和知识准确性方面有不妥之处,欢迎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1、计算嵌固部位和延性嵌固部位的混乱:在前文《对《建筑结构设计疑难300问》一书中嵌固部位刚度比及其设计要点的一些商榷》(读者可以自行点击标题查阅)中已经说明了素材和规范对于结构计算嵌固部位和延性嵌固部位的规定是混乱的,从而导致一系列反逻辑、反概念和潜在违规的表述和做法,使得结构设计人员长期以来陷入嵌固端的费解怪圈。
素材中标记❶在论述作为整体内力和变形计算所用的计算嵌固部位,而标记❷则在论述作为结构首先出现塑性铰的延性嵌固部位,二者在素材中混乱表达,且标记❷所谓包络设计是反逻辑和不合规的。我们在《对《京施审专家委房建〔2015〕结字第1号—结构专业相关问题研讨会纪要》中抗震等级篇幅的部分纪要的商榷》和《对《建筑结构设计疑难300问》一书中嵌固部位刚度比及其设计要点的一些商榷》(读者可以自行点击标题查阅)均已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3、延性嵌固部位的有限下落:素材对于嵌固部位下落下限要求非常有意义,但是我们认为表述的不太详细。
⑴、对于计算嵌固部位,当负一层与首层刚度比大于2.0时,结构的计算嵌固部位可以采用简化建模方法设置在首层地下室顶板,也可以采用整体建模方法设置在基础顶面。所以结构的计算嵌固部位不受素材中下限的影响,且对于多层地下室,结构计算嵌固部位设置在基础顶面,同样具有理论意义。
⑵、对于延性嵌固部位,当负一层与首层刚度比大于1.5时,结构的延性嵌固部位应设置在地下室顶板;当负一层与首层刚度比大于1.0但是小于1.5时,结构的延性嵌固部位宜保守的地下落到在负二层地下室顶板(负一层地下室底板),负一层地下室顶板在楼盖形式、开洞率、开洞位置、配筋率和内力调整(或者承载力调整)方面可以参考地下室顶板作为延性嵌固部位时地下室顶板的设计要求。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延伸至负二层地下室顶板,但是负二层地下室顶板可以比地下室顶板作为延性嵌固部位时地下室顶板的设计要求明显放松,或者不必参考。
说明:纵然负一层地下室与首层的刚度比是处于1.0~1.5之间,结构的延性嵌固部位被设置在负二层顶板,结构首要加强位置依然是首层地下室顶板位置,次要加强位置才是往下延伸到延性嵌固部位,即负二层顶板位置(注:上述介绍的地下室均为一般地下室,不包括层高非常矮的地下管道层等)。这主要是基于大量的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地下室的震害明显轻于地上结构,且越往下震害越轻,这也说明如果是多层地下室,首层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结构延性嵌固部位时,可以直接保守的取到负二地下室顶板,再往下降低则失去了延性嵌固部位的工程意义,因为负二层顶板以下根本就不破坏。
本文来自公众号「结构微理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结构微理论所有,如需转载请先经得作者确认授权(可通过本站私信文章作者)。文中图片出处为水印文字,由文章作者整理上传,若有侵权请告知翻身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