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动物建了哪些大型建筑?猪大楼、企鹅池、蝙蝠桥、熊猫屋、大象屋、蝴蝶屋

 


日前,有一条新闻火了,跟“二师兄”有关。据新华社报道,湖北省鄂州市一栋26层高的养猪大楼近日正式投产,首批引进3700头种猪。
该养猪大楼各楼层温度、湿度等可自动调节,喂料、排粪等操作都通过自动化控制完成。每层楼是一个独立的集约化养猪场,可避免人员、物资、猪在各层间交叉流动,从而有效阻断疾病传播。工人只在必要的时候进入猪舍进行日常巡查、打疫苗、调整猪栏等工作。
该项目计划建设2栋26层高的生产大楼及配套设施。目前投产的是一期大楼,同样体量的二期大楼也在加紧建设中。全面建成后,两栋养猪大楼同时运行,生猪年出栏量可达120万头。

那么人类历史上为动物们建了哪些建筑呢?

1、企鹅池

企鹅池是俄裔建筑师 Lubetkin 在流亡英国之后的第一件作品。尽管面积不大,这座完成于 1934 年的企鹅池却是英国现代主义运动的标志性建筑。它既是来自欧洲大陆的新的建筑风格在英国的初次亮相,也通过和结构师 Ove Arup 的通力合作,展现出钢筋混凝土的丰富的结构表现力。

两条互相缠绕的螺旋形坡道构成了伦敦动物园企鹅池的点睛之笔。双螺旋坡道的空间模型也构成了后续众多建筑的灵感源泉。

企鹅池的造型设计受到了三十年代流行的 “行为主义”思潮的影响,即动物行为往往源于外部环境的塑造。这一小小的椭圆池不仅是企鹅们的日常生活居所,通过饶有趣味的空间来引导企鹅的行为,也为动物园的参观者们构成一个观看的舞台。由此,一对互相交错、似乎悬空的螺旋坡道成为了整个设计的点睛之笔。这两段长约 14 米的坡道仅仅在靠近池壁处由较为隐蔽的柱子支撑,而后便优雅地悬浮于半空中,缓缓延伸至水面。为了满足坡道自身及载重企鹅的结构要求,结构师决定采用现浇混凝土板,通过角向预埋的钢筋来抵抗结构受力的扭矩。坡道的厚度从截面中点最厚的 15 厘米逐渐向两侧递减至 7.6 厘米,在视觉上呈现出极致的轻巧之感。
2、蝙蝠桥
Vlotwateringbrug桥,俗称“蝙蝠桥”,此座景观桥位于荷兰的Monster(蒙斯特)镇上,已于2015年十月初面向公众开放。桥梁设计由NEXT建筑事务所负责,该桥由三个特定部分构成,为多个蝙蝠物种提供栖身之所。北面桥墩可作为蝙蝠越冬之处;桥身与砖石栏杆则供蝙蝠度过炎炎夏日。设计旨在为各类蝙蝠物种打造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期扩大其种群数量。哺乳动物协会蝙蝠研究专家 Marcel Schillemans将其称作一个“兼具功能性及服务自然环境的极佳案例”。

桥体的材质是混凝土,桥身下方设有入口槽,小蝙蝠们可以停留在槽中。混凝土拱横跨整条河。在桥身最高的地方,峰回路转,人在桥上走入目的是一片通透的开阔视野。

从蝙蝠的生活习性出发,根据不同品种蝙蝠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做出符合生物习性的设计,做到真正的“以蝠为本”。

3、熊猫屋

哥本哈根熊猫屋,是由 BIG Bjarke Ingels Group 与 Schonherr Landscape Architects,两大专业团队合伙设计的。团队里集合着著名建筑师,工程设计师,熊猫专家,动物学家,以及专业的兽医,旨在以哥本哈根动物园为锚点,设计和打造出最符合熊猫生活习性,以及最舒适的熊猫生活环境,以求真正意义上保护全球稀有动物。

熊猫屋的圆形设计,一阴一阳,相抱而生。

BIG 创始合伙人 Bjarke Ingels在谈及熊猫屋的创作时说:“做建筑如同画人像。为客户设计一幢房子就像在捕捉他们的本质、他们的性格和特点,然后融入建筑形态。这次我们的客户就是两只大熊猫,他们喜好孤独的特质需要设计师为他们创造两个相似但彼此分离的栖息地——一个属于她,另一个属于他。熊猫栖息的空间像一个巨大的太极符号,阴阳的两半分别象征着:男跟女,彼此补全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场馆弯曲的线条在一些区域抬升形成了他和她之间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必要分割。位于公园的中心地带,我们的设计使得整个周边的交通都与场馆相连,两只大熊猫变成了哥本哈根动物园宇宙的中心。”

动物园的内部空间非常大,遍布各种植物,岩石,攀援树和树干,让大熊猫们有空间休息,玩闹,进食,同时,盆地,溪流,瀑布等各种元素的使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同时起到降温的物理作用。

4、大象屋

福斯特事务所完成的哥本哈根动物园的大象屋,供一群印度大象使用。大象屋由大面积的天窗覆盖,玻璃穹顶不仅为大象活动区提供了遮蔽物,而且使大象屋室内与天空交接、获取日照。大象可以聚集在这儿,或者到室外的活动场活动。穹顶外部有一圈阶梯状的参观台,一个倾斜的步道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参观空间,沿着步道人们可以看到活动场内大象的活动。建筑师对动物和游客间的屏障进行了精心设计,大象活动场的围墙隐藏在一个加长的水池中,不仅对大象和游客进行了隔离,同时,当人们在公园中游玩时,突然看见眼前出现的大象,会感到额外惊喜。

值得注意的是,就大象的健康而言,这座建筑树立了新的动物学标准。例如,主活动场第一次使大象可以随心所欲的一起睡在室外活动场上,就像他们在野外时那样,同时,建筑的加热底板用以保证干燥,以保护大象的腿部健康。其他的一些关键设计方法也是在经过对大象野外生活模式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室外活动场重新创造了一个干燥的河床,就像热带雨林中亚洲象经常出没的地方那样。通过设置一些出泥孔、稀稀拉拉的小水塘和一些可以阴影区域,建筑师创造了一个可以供动物自由玩耍、种群活动的场所。

5、蝴蝶屋
阿尔诺尔岛(Al Noor Island)的“镇岛之宝”蝴蝶屋(Butterfly House),可近距离观赏5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蝴蝶,一瞥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与奇妙精灵共舞。
德国设计工作室3deluxe设计的蝴蝶鸟舍(the Butterfly Aviary)。在潟湖岛上,建筑师正在设计一个2.5公顷的跨媒体景观公园,内穿插了不同主题的展馆和建筑。该项目位于蝴蝶馆中央,金色的屋顶提供了遮阳。这座多边形建筑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密封气候表皮系统内提供了适合蝴蝶生存的热带雨林群落生态环境。生物圈的钢结构覆盖了玻璃幕墙立面,提供了室内外空间的最小障碍。有机形态的天窗提供了独特的视线,并利用金色的叶状屋顶过滤光线。进入室内的光与影创建了内部生态环境的氛围。

蝴蝶鸟舍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尔诺尔岛的一个较大景点上,为游客创造了多种感官体验。其标志性的金色屋顶以树叶状的图案悬垂在鸟舍上,而有机形状的天窗和全方位的玻璃将天空和地面融为一体。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在生物群落中创造出独特的光感。

6、竹构猪舍
杭州临安市太阳公社的猪舍,隐身在长达3公里的山间峡谷朱伊坞中,隶属西天目山的余脉,一百头猪猪享用着3000多平米的园区。这是猪舍主人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这块地。在找地前,他定下4个标准:第一,要有好山,但山不能太高;第二,要有好水;第三,要有优质的土地;第四,不能距离杭州太远。

屋顶使用的茅草,是村民们在农闲时采集和编织的,兼具防水和透气的功能。无论是青竹、鹅卵石还是茅草,都是采自山林的自然材料。搭建也是由村民一起完成,五六个师傅在两个星期内就可以搭完。

建筑师在设计中,为了保护农田,猪舍没有地基,巨型青竹构筑成一个自我稳定体,如同一只大鸟,轻盈地落在鹅卵石砌成的矮墙上。茅草的长边形成有效的屋顶防水系统,又能保持呼吸性,气流可以加速吹干茅草,防止腐烂和蛀虫。鸡舍同样是纯天然的竹构建筑,底部由木栅构成。五间亭由五个小间组成,可供游人休息喝茶。

7、动物通道
下图为野生动物通道。荷兰是第一个构建野生动物通道的国家,至今为止,荷兰已有近600个野生动物通道,分布在各个高速路上。

日本铁路的乌龟专用道

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山羊栈道,缩短羊群行进距离

澳大利亚为红蟹筑的“蟹行天桥”

非洲的大象涵洞

好的建筑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如果因为人类的存在,动物的生存空间就要被压缩、被破坏,无疑是一件非常不人道的事。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建筑设计除了要“以人为本”为核心设计理念,还应该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为它们打造多样化的宜居性空间,也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关键。

 

 

 

 

 

 

 

 

 


本文来自公众号「钢结构设计」,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钢结构设计所有,如需转载请先经得作者确认授权(可通过本站私信文章作者)。文中图片出处为水印文字,由文章作者整理上传,若有侵权请告知翻身猫处理。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