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6.8级地震9度区墨西古镇建筑震害概览

把这几天在磨西古镇上看到的建筑震害作以梳理,以便于大家对这个距离震中约5公里位于9度区的小镇的建筑震害的全貌有个大致的了解。

 

磨西古镇夹在两山两河之间,沿山沟呈狭长形。小镇不大,从东南角的泸定县城方向进来(下图圈1位置)到西北角燕子沟方向出口处的观音古寺(下图圈G位置)也就2公里左右。下图中的圆圈是下面将要依次介绍的几栋建筑,数字或字母是建筑的编号。圆圈的颜色大致表示了我对该建筑破坏程度的判断。绿色表示基本完好,红色表示毁坏。西北地势较高,而东南则地势较低。

 

下面让我们从东南角出发,一路向西北前进。我们出发吧!

 

从东南角刚进镇子就是昨天介绍过的那栋隔震建筑(圈1),以及它对面的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圈2)。关于它们在地震中的表现,可参见昨天的帖子(【现场快报】泸定6.8级地震中磨西古镇某隔震建筑及其周边)。前者的损伤仅限于隔震沟盖板、少量外墙装饰以及隔震支座的围胶的撕裂和残余变位;后者的损伤则主要是填充墙开裂和瓷砖脱落等。

 

 

 

沿着民俗风情街向镇子深处走去。沿街建筑的破坏大多发生在木结构的仿古立面,地上也随处可见溜下来的瓦片碎渣。夹杂在它们中间的两栋在建房屋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些仿古建筑的骨架——砖混结构。

年少无知的我曾经觉得“砖混”这个名称不严谨,应该叫“约束砌体”。但是现实证明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下面这座建筑(圈3)教我什么叫砖混——砌体和混凝土梁、柱随意混搭。原来砖混里的混不止是混凝土的意思,更是混搭的意思。

 

圈3从正面看是三层,四个大开间,底层框架,上部砌体。但现实没有这么简单。

 

 

圈3从背面看是四层。还是4个大开间,但是从大窗口望进去,上面234层都有框架柱。

 

 

大娘说这房子全是他女婿设计的。镇上的施工队也不行,不会设计只会施工,还是得靠他女婿设计。今年6月份开工,已经花了30万了,因为地震停工了。全部完工估计得花100万。问及有没有图纸,大娘说为应付镇上检查画过一个,不知道在哪儿了。

 

我挺佩服这位女婿的,平面之复杂,结构体系之穿插纵横,让我放弃了画出它的结构布置图的想法。从照片上感受一下吧。总之,没有发现任何结构破坏。

 

 

 

沿着民俗风情街再向上走,就看到另一栋在建房屋了。施工进度比刚才那栋快了一些,已经抹完灰了。这栋的结构体系稍微规整一些。但可以看出屋主人也是很有想法的。比如主立面的二层上两根直径约200m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圆柱。

 

 

以及三层的开敞大空间。

 

 

继续沿着民俗风情街向上走,街边建筑立面上的檐廊溜瓦和屋面破坏的现象稍多了一些。

 

 

民俗风情街的尽头是磨西天主堂。始建于1918年,建成于1926年,采用砖墙+木楼盖的结构体系。它的青砖的质量明显高于现在常用的红砖。这座经历了近百年沧桑的建筑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它的女儿墙。从下图可以看到右侧还残存着一段女儿墙。上面的雕塑非常精美。

 

 

 

除了女儿墙,它可能也要失去它的中式钟楼了。钟楼位于主入口的正上方。主入口两侧墙面上各镶嵌着一座浮雕,分别是圣马利亚和圣若瑟。从对Joseph的翻译似可猜测这两座浮雕也是有些年头的物件了。

 

 

雕刻精美,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从天主堂向右一拐,便走上了磨西古镇的磨西古街。与民俗风情街相比,这条古街有一小段确实有一些像是比较老的以木板条作为填充墙的穿斗木房屋,但也仅此而已,看不出“古”在哪里。走过这一小段,便又是现代建筑或者光鲜亮丽的仿古建筑了。我们途经了磨西幼儿园(圈7)。它是一座4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贴着“可以使用”的绿签。几位像是幼儿园老师的年轻姑娘正围坐在门厅里的小桌子前。

 

沿着所谓的古街再往上走,建筑震害似乎陡然加剧了。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沿街一栋六层仿古砖混建筑的底部薄弱层倒塌(圈8)。

 

 

它倒向右侧,把一辆荣威轿车压在身下。

 

 

左侧与紧邻的建筑之间撕开一个大口子。

 

 

在角部可以看到半截混凝土框架柱的残骸。

 

 

 

还是这栋建筑,从另一条街上也可以看到它明显歪向了一边。

 

 

据当地人说这是一栋酒店。地震中有一名游客葬身于此。

 

 

 

 

从圈8建筑对面的一个大铁门进去,可以看到圈9建筑的破坏。这也是一栋6层砖混建筑。虽然不似圈8那样发生了底部薄弱层倒塌,但圈9在底部的破坏也非常严重。一个表现是一层和二层的承重墙严重开裂;另一个表现是大门洞两侧的框架柱,柱脚都完全破坏了。

 

 

 

沿着古街再向上,也就是向西北方向走几十米,就是磨西中学了。

 

 

它的教学楼叫“博学楼”。远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走近了才能发现它问题多多。它是一栋纵向9跨横向单跨的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种单跨框架+悬挑外走廊的结构形式在汶川地震中破坏非常普遍,在那之后已经被禁止使用了。

 

从一侧山墙已经可以看出破坏之严重。填充墙和楼梯柱、楼梯梁的破坏已在其次,主体结构的框架梁也发生了明显的破坏。

 

 

冒险把身子探进教室拍了两张内景,砌体填充墙的破坏非常显著,框架柱头的破坏更是令人担忧。

 

 

 

从室外也可以看到框架柱头的明显破坏,每一根柱子都差不多如此。

 

 

在建筑的一端,外走廊的梯段也发生了严重破坏。

 

 

让我们暂时离开古街,切换到南边与之平行的天域大道(又称贡嘎大道)。这里沿街有两座大型的度假酒店,其中一座名叫长征大酒店(圈A)。它的园区很大,有多栋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破坏算是中等,有一些窗间墙的开裂。

 

 

室外园子里有一些景观建筑的破坏。

 

 

以及器物的倾覆。

 

沿着天域大道向上走,右手边是一座住宅小区。和磨西古镇上许多其他的住宅小区(比如上文圈2的住宅)一样,这个小区的住宅也是采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而既不是砖混也不是剪力墙。放眼望去,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触目惊心。

 

 

走近些再看,框架主体结构的破坏更加令人心惊。

 

 

 

沿着天域大道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就到了前两天介绍过的某在建疑似烂尾的某博物馆,包括那栋发生了教科书式破坏的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圈C)。对它的详细介绍参见之前的帖子“【现场快报】泸定6.8级地震中墨西镇某在建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

 

 

 

 

在同一园子里,同属于这座博物馆的有多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仿藏式建筑。包括下图所示的圈D建筑。它的外观像是藏式的毛石建筑,但里面其实是干净利落的混凝土框架。与上文的圈C框架结构相比,它没有仿古的雀替,柱子却更加纤细,边长只有400mm。

 

没有倒塌就是万幸。但在这座平面呈回字形,由八段框架拼成的建筑中,其中一段的框架的层间位移角高达1/37。

 

 

相应地,框架柱的柱头和柱脚都有明显的出铰迹像。换句话说,框架已经形成了“柱铰机制”。

 

 

 

博物馆旁边就是海螺沟冰川景区入口。说是入口,其实离景区还有很长的距离,这里只是游客们等候乘坐摆渡车的地方而已。下图的圈E建筑就是类似候车室的存在。

 

 

这次轻钢结构建筑的主体结构没什么损伤,但是大面积的吊顶已经完全破坏。

 

 

塑钢窗也大片大片地破坏了。

 

 

从景区入口往山沟里走,经过一段小路,就是中科院贡嘎山1600观测站了。圈F的科研楼的倒塌在前两天的一篇帖子中已经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跳转:【现场快报】泸定6.8级地震中倒塌的中科院贡嘎山观测站科研楼不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它已经有些远离贡嘎大道,而紧邻河谷了。

 

 

 

让我们回到贡嘎大道,走到尽头便再次遇到了磨西古街。正对着两者交汇口的是磨西观音古寺。在这个巴掌大的小镇,藏传佛教、汉地佛教和天主教的场所汇聚一堂。

 

观音古寺规模不在,最有特点的非定海神针——一棵遭过雷劈的古树——莫属。

 

 

从外观上看古寺的山门没有什么破坏,只是门前的香炉已东倒西歪。

 

 

离开观音寺,便出了磨西古镇,再往前就是燕子沟方向了。

 


本文来自公众号「结构设计」,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结构设计所有,如需转载请先经得作者确认授权(可通过本站私信文章作者)。文中图片出处为水印文字,由文章作者整理上传,若有侵权请告知翻身猫处理。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