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造型只为标新立异?10座奇葩地标建筑背后各有故事,建筑女神一一为你解析!

 

日前,在中国台北充满活力的士林夜市中,由OMA事务所设计的台北演艺中心开始了试运营,场馆预计将在2022年7—8月正式开幕。
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木制玩具孔明锁,两个方形体块和一个球体块拼插在一起,但场馆的造型一经公布,让诸多吃瓜网友直呼看不懂,还给它起了“皮蛋豆腐”“那颗球”等昵称。
台北演艺中心(图源:OMA by Chris Stowers)
Youtube博主“出张王”则认为这样的设计并不是单纯为了吸引眼球,他将这种“三合一”的剧场空间组合与可以自由调味的鸳鸯火锅作比,认为设计对剧场进行了有效和合理的切分,使得这三个各具特色的剧场空间既可各自独立运作,又可灵活组合、串联使用以满足各类剧场场景需求。可谓“一锅入味”。
台北演艺中心(图源:OMA by Chris Stowers)
其实很多看起来造型突兀的建筑都是这样,当我们将眼光聚焦于建筑的空间体验感和功能性时,就会明白设计者为何要做出如此的造型。
2022年度简·鲁德奖获得者、“新晋建筑女神”伊朗裔英国女性建筑师法西德·穆萨维(Farshid Moussavi),则在她的“功能三部曲”(《装饰的功能》《形式的功能》《风格的功能》)系列作品中,解析了不少知名建筑背后的设计逻辑,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建筑不为人知的设计巧思和神奇妙想。
法西德·穆萨维(图源:http://www.farshidmoussavi.com/)
01
“玉米大楼”:马利纳城公寓
 
(图源:Archdaily)
1963年建成的芝加哥马利纳城公寓,层层叠叠的造型让其被人们戏称为“玉米楼”。
这座大楼诞生于工业化时期,当时出现了大量廉价、材料单一的建筑,建筑师贝特朗·戈德堡(Bertrand Goldberg)是密斯·凡·德·罗的学生,这座大楼对预制、模数及曲线形式的设想是最大的亮点。
马利纳城公寓营造出了凹槽的效果,在视觉上统一了两种完全不同组织的平面布局,仔细观看的话,楼身偏下部位,有一层明显的“缺口”,“缺口”以下楼层并不是一层一层的,而是螺旋上升的,这一部分其实是立体停车场,上面三分之二的部分则容纳了450套公寓,公寓楼层有一个花瓣状的平面,围绕着一个圆形的中央核心筒,卫生间和厨房位于核心筒附近,其余空间为居住空间,通向独立的半圆形阳台,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设计。
图源:Archdaily)
马利纳城公寓停车层(图源:《装饰的功能》)
02
“小黄瓜”:瑞士再保险塔
(图源:pixabay)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瑞士再保险塔,位于英国伦敦“金融城”圣玛丽斧街,绰号“小黄瓜”。
建筑通过圆锥造型和精确旋转穿过建筑底板的结构性斜肋构架营造螺旋上升感。扭曲的斜交网格构件,结合塔的曲率,增加了静态物体的旋转感和动感,也大幅降低了建筑的风载荷。
(图源:pixabay)
一系列三角形通风井凸显了塔的动态轮廓,它们穿过连续的建筑楼板螺旋向上,在深色玻璃里清晰可见,外立面也变成了交替变化的螺旋条带。
每层楼的中庭形成连续的空气内循环路线,而立面上的开口将新鲜空气引入,可以将空调能耗减半。
03
“伯明翰的怪物”:伯明翰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
(图源:pixabay)
伯明翰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自建成之后就饱受争议,有人对它怪异的外形避之不及,称它是“伯明翰的怪物”。但后来,人们接受了它所塑造的流动的建筑形态,它也成了伯明翰的地标建筑。
建筑表皮由15000个氧化铝圆盘形成细腻、有光泽的纹理,这些圆盘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能够反映出天气的微小变化,有时还会映出路过的人和事物的颜色和形状。
(图源:pixabay)
04
“巴西小黄瓜”:阿格巴大厦
(图源:pixabay)
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格巴大厦位于巴塞罗那,外形与瑞士再保险塔有点接近,所以被戏称为“巴西的小黄瓜”,有不少人认为,这座流光溢彩的建筑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
阿格巴大厦的外表皮上安装了25种色彩的铝片,根据时间不同,大厦表皮从红色到蓝色变换无穷,探索了一种差异化的效果。
(图源:《装饰的功能》)
大厦最里层表皮是混凝土墙,开有随机排列的像素化方形窗洞,中间层是彩色波纹板,外层的透明玻璃百叶则增强了差异化的效果。
05
“大裤衩”: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图源:Archdaily)
说起中国当代最具争议的建筑,一定包括央视新大楼,它的外形和结构让专家、媒体、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一大波外号蜂拥而至:“蹲马步的人”“鹊桥”“扭曲”“囧大楼”“新裤子大楼”“大裤衩”……
设计者库哈斯说,“这座大楼的野心十分明确,就是加速摩天大楼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的终结,引爆其本质的日益空洞和空间计划的逐渐丧失,拒绝毫无意义的高度竞赛。”
大楼的形态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因为其自身功能的需要。库哈斯将大楼的功能分成了五个版块: 行政管理、综合业务、新闻直播、播送和节目制作。为了将这些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库哈斯决定将整个大楼设计成一个环形,将内部功能高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了渐变、差异化和网格化的视觉效果。
(图源:Archdaily)
建筑的外立面则将钢结构构件都暴露出来,形成了富有变化的表面,在悬挑处可以明显看见构件密度变大,菱形网格变密,在受力小的部位,是更大块的菱形。
(图源:《形式的功能》)
06
“世界上最丑的庞然大物”:伦敦千年穹顶
(图源:Archdaily)
伦敦千年穹顶由英国著名高技派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设计,自2007年正式落成以来,举办过多项赛事和演出,更是在2012年夏季奥运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有着白色的半球形弧顶,弧顶一周耸立着12根高大桅杆,如哥特式高塔一样高耸入云,犹如一个巨型路由器,曾被民众评为“世界上最丑的庞然大物”之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千年穹顶展示了当时建筑材料科技的最高水准:膜结构整体设计由专门的结构软件生成,并在软件里进行数据计算和模拟,最后在风洞中进行试验,确认荷载和强度等方面无误后才付诸实践。
(图源:Archdaily)
07
“城市不需要如此古怪的外立面”: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图源:Archdaily)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是OMA事务所在21世纪的第一个经典作品,这是一栋56米高的由玻璃和钢铁组成的建筑,就像置身在一个庞大的蜘蛛网上。建筑落成之后,古怪的外立面引来了当地民众的批评,认为它的外观一点都不像一般图书馆,且与市容格格不入。
图书馆的固定功能区域——例如停车场、员工室、会议空间和螺旋书库——被安排在5个交叠的楼层中,其余区域——儿童区、起居室、混合室、阅览室——则位于间隙开放区域内。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重新定义了图书馆的意义:不再是仅仅供人阅读书籍的地方,而成了一个信息商店,建筑师对图书馆建筑未来的积极思考影响着后来众多图书馆的设计。
(图源:Archdaily)
08
“大师的翻车之作”: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
(图源:pixabay)
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是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的代表作之一,曲线的建筑造型配上锃亮的金属,非传统的材料、自由不羁的手法被很多人诟病,甚至有学者认为盖里的音乐厅“完全有能力毁掉整个洛杉矶中心区”。
为了给厅堂选择最为理想的形态,建筑师团队制作了30个1:96的音乐厅厅堂模型,然后由声学设计师利用软件进行声学分析和评价,接着盖里再结合自己的空间理想对原有设计进行调整,经过建筑与声学相结合的反复修正之后,才呈现出了现在的形态。在经过几场音乐演出后,音乐厅的良好音响效果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赞美。
 (图源:pixabay)
09
“鸟巢”:北京国家体育场
(图源:pixabay)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北京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如今“鸟巢”已经成了这座建筑的官方称谓。
整个场馆并没有使用立柱作为支撑,主体缠绕的钢构件就是其本身的结构,设计还以中国传统镂空雕刻技术为灵感,让钢结构相互编织起来。但在业内人士的眼里,设计过分追求了视觉冲击的渲染力,忽视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鸟巢的结构十分复杂,结构采用的100多米跨度的门式刚架大大超出了门式刚架36米的最优跨度值,虽然经过了多次的优化修改,但用钢量一直居高不下,在设计、制作和施工中只能见招拆招,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技术创新工作。可以说,鸟巢的建造过程就是一场科技攻关的过程,完成了几十项高水平工程技术成果,这让国人非常自豪。
(图源:pixabay)
10
“爬坡看展,歪脖看画”: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图源:pixabay)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座6层的供观展使用的圆形混凝土建筑,这座建筑的单一空间内有一个连续的402米长的斜坡,盘旋上升6层至一个玻璃圆顶。
1959年古根海姆开馆之日就有二十名艺术家签名拒绝在这里展出他们的作品,认为连个挂画的直墙都没有简直是对艺术的亵渎,参观群众也纷纷抱怨不光要“爬坡看展”,还要“歪脖看画”。
但体验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个有坡道的展示空间也是一个社交空间,让博物馆里的所有人都有了身体和视线上的接触,这座博物馆给人一种公共广场的感觉,设计也从空间关系上改变了人和艺术品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博物馆封闭空间里人们对艺术品的仰望关系,而是平等交流的关系。
(图源:《风格的功能》)
结语
人们对于“美”与“丑”的定义,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
这些建筑以惊世骇俗的姿态横空出世,不顾权威与规范,因此大家觉得它们“丑”,给它们起了各种各样的绰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体会到了这些怪异造型背后的深意,这些叛逆的“丑”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了主流审美的一部分。
正如建筑女神法西德·穆萨维所认为的,不要认为建筑是理所当然的,不要被惯例所蒙蔽。
想要了解更多经典建筑的精妙之处,就不要错过法西德·穆萨的“功能三部曲”:
“功能三部曲”包括《装饰的功能》《形式的功能》《风格的功能》。全套书以建筑类型学(typology)为理论指导,对各自要研究的主体“装饰”“形式”“风格”进行系统分类后,通过对具体建筑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来阐述其“功能”上的概念。
 
作者法西德·穆萨维(Farshid Moussavi)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1965年生于伊朗,14岁时适逢伊斯兰革命,举家移民至伦敦,此后在邓迪大学建筑学院和伦敦大学巴特利建筑学院接受建筑学专业培训,最终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毕业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在哈佛期间,穆萨维遇到了前夫波罗(Alejandro Zaera-Polo),与他共同创立FOA(Foreign Office Architecture)事务所。2011年,在与前夫分手后,穆萨维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伦敦事务所FMA(Farshid Moussavi Architecture),开展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项目。近日,法西德·穆萨维获得了2022年度简·鲁德奖(Jane Drew Prize)。
 
在实践之外,法西德·穆萨维也长期致力于建筑学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1993—2000年她在伦敦建筑协会任教8年,从2005年起,她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同时还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的建筑学客座教授。
 
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法西德·穆萨维出版了这套“功能三部曲”,这套书也是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的课程教材。
法西德·穆萨维(图源: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awards/w-awards/portrait-farshid-moussavi)
这3本书均以图示形式呈现大量实践案例,不管是对于结构、空间、材料等的细致学习研究,还是对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又或者是作为研究计算机建模和参数化等技术模板,这套书都是推荐之选。在设计不同阶段翻看此书,每个阶段都会有全新视角感受结构、功能和形式的精妙。
如果你是建筑系学生,或是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设计师、建筑设计爱好者,那么推荐你好好研读这套书。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与丰富的案例实践,才能在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装饰的功能》,是一本关于建筑装饰的图解指南,有体系地将建筑表皮进行分类,每个案例都浅显易懂地进行深层次剖析,让你了解到在看似随意的建筑装饰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
《形式的功能》,用500余页的篇章描述了常见的建筑材料系统及其子系统:网格、框架、拱顶、折板、壳结构、张拉膜结构和充气膜结构等,让读者感受建筑结构、功能和形式的精妙。
《风格的功能》,整合罗列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典型项目,每组项目中都有一个项目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建筑,而另一个则是通过人们的日常活动对它进行重新塑造并产生全新空间体验的案例,全书通过类型学对空间原型和功能进行分类,解析“风格”基于元素的排布将会如何影响空间使用体验。
参考资料:
《装饰的功能》([英] 法西德·穆萨维 [美] 迈克尔·库博著,邵笛、胡一可、宋睿琦 译,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形式的功能》([英] 法西德·穆萨维 著,金旭东 译,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风格的功能》([英] 法西德·穆萨维 著,李鹏飞、温馨、胡一可 译,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网红造型必虚有其表?那是你没看懂OMA最得意剧场——“台北演艺中心”!》(公众号:建道筑格 ArchiDogs)
《你觉得“大裤衩”丑吗?》(公众号:假装建筑师)
《致敬经典100s | 洛杉矶的“城市之心”——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公众号:CA当代建筑)
 
END

 


本文来自公众号「青年建筑」,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青年建筑所有,如需转载请先经得作者确认授权(可通过本站私信文章作者)。文中图片出处为水印文字,由文章作者整理上传,若有侵权请告知翻身猫处理。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