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6.8级地震中磨西古镇某隔震建筑及其周边

这是一栋住宿与办公两用的地上4层隔震建筑。大门口贴着“可以使用”的绿签,但是现场看起来似乎已经荒废多年了。据说这个项目从2014年开始设计,2014年底康定地震后调整了设防烈度后重新设计,最终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6年后的今天为何如此破败,不得而知。
建筑位于磨西古镇的一隅,在这次地震中被划为9度区。

今天我们换个方式,从高往低依次介绍,缓缓降临隔震层
  屋  顶  
首先就是空荡荡的屋顶了。虽然来之前查天气预报显示阴雨连绵,但实际上除了赶路的第一天之外,后来这三天都没下雨。山谷间云卷云舒,变幻莫测。
屋顶上一切正常,包括管线。
  室  内  
各层走廊里的吊顶均完好无损。下面照片中可以看到的一点墙皮的剥落也多半是因为年久失修,而非地震。
卫生间里的集成吊顶也完好无损。只是这个卫生间怎么看起来不太对劲儿。退出来才发现原来是女卫生间 [汗]。
除了既像宿舍又像招待所的客房之外,楼里还有相对豪华的像住家一样的套房。室内也一切正常。
Descending.
 
在从二层下一层的楼梯上,才看到一些栏杆下的瓷砖崩脱坠落到了楼梯平台上。
一楼的右手边是一个餐厅。大面积的吊顶安然无恙。
  隔  震  沟  
建筑正面有三个入口,只有端部一个直通二楼的入口可以进出,其他两个入口都上了挂锁。
 
这个唯一可供我们进出的入口只有一段过于草率的台阶。设阶而上是隔震沟的预制混凝土盖板。它们已经歪斜,露出黑暗的隔震沟。
与国内很多隔震建筑一样,上部结构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撕扯与推搡是常规运作。
隔震沟盖板和隔震层顶板之间敞开着宽约20厘米的缝隙。有可能是上部结构在地震中水平运动将盖板推开,然后隔震层恢复了大部分位移,只留下盖板在砖墙垛上组团凌乱。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隔震层在这次地震中的位移量就挺大的了。
下图是主入口处隔震层顶板与台阶之间的关系。这个位置的盖板已全部跌入隔震沟。
台阶与隔震层顶板之间有约66厘米的缝隙。如果不考虑隔震层在地震后的残余位移的话,这就是预留的隔震沟的宽度了。
  隔  震  层  
我们就是从这个脏乱的检查井向下进入隔震层的。下图中正在弯腰扶梯子的正是本人。这个梯子很重要,因为跳下去容易,想要再爬上来的话,如果没有梯子可就狼狈了。
(照片由工力所朱柏洁博士拍摄)
 
隔震层很矮。到板底的净高只有1.7米。对于身高1.8+还戴着安全帽外增高的我来说,实属不太友好。
 
先来看看角部的一个LRB600的铅芯橡胶支座。
(照片由工力所朱柏洁博士拍摄)
 
支座有明显的残余位移。可惜我没带铅锤,只能从图中目测这里的残余位移大概是1-2厘米。保护层橡胶在底部被撕开了一个长长的口子。位置恰是下封板的顶面。
(照片由工力所朱柏洁博士拍摄)
 
此外,支座底板的螺栓并没有拧紧。从垫片上的陈年锈迹来看,松动的螺栓恐怕并非由这次地震造成。
(照片由工力所朱柏洁博士拍摄)
 
再来看另一只靠近建筑中间位置的LRB700的支座。同样,它也有明显的残余位移,也有松动的螺栓。
(照片由工力所朱柏洁博士拍摄)
 
在靠近下封板顶面的地方也有保护层橡胶的撕裂。
(照片由工力所朱柏洁博士拍摄)
除了铅芯橡胶支座之外,隔震层里的排水管线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坏。
磨西古镇在这次地震中被划为9度区。虽然与更靠近震中的几个村子相比震害还轻些,但镇子上房屋的破坏明显比前天提到的燕子沟要严重得多。这栋隔震建筑虽然在支座的保护层橡胶和螺栓上有点儿问题之外,基本做到了震后功能正常,虽然它的功能似乎已经在地震之前就被主人遗弃了。
 
  周 边 其 他 建 筑  
作为陪衬,来看一看它周边的其他房屋的震害情况。以它左手边的5栋还算体面的建筑为例,分别标记为1-5号。
1号建筑是个车间,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车间。是一座二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虽然梁、柱没有发现什么破坏,但是横向一片砌体填充墙严重开裂。注意,裂缝贯通到了梁底,左右两侧似乎没有柱子。是的,那儿确实没有柱子,因为它是在跨中起砌的填充墙

2号建筑是个砖混结构,门口柱子上贴着住建部门的绿签。经验表明,贴了绿签的一定可以使用,而贴了黄签的未必不能使用。这是一个典型的“后果偏移型”打分系统。
3号建筑同样是砖混,体量稍小,也贴着绿签。
4号建筑是一栋在建的砖混结构。因为尚未投入使用,所以没有贴签。但从外立面和大窗洞口看到的室内来看,没有明显的破坏迹像。
5号建筑是一座加油站。正常使用中。
再来看看隔震建筑身后的几栋建筑。
6号建筑是一栋6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对于这种6层的住宅,只要设计合理施工合规材料达标,其实用砖混也很好,甚至更好。起码家里在墙上钉钉子挂画儿比较吃得上劲儿。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用框架。扯远了。
一楼外面的柱子上贴着“暂停使用”的黄签。
可见的破坏仅限于砌体填充墙的开裂和外饰面瓷砖的剥落。
我们来到住在6层的一户人家。从损坏的吊灯和鱼缸可以隐约感受到地震时可怕的晃动。
进门的置物柜也没筋没骨地倒在沙发上,虽然地震已经过去快两周了。

7号楼就在6号楼的旁边,属于同一个小区,但尚在建设中。

剥落的墙皮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也是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它的填充墙破坏比6号建筑要严重一些。
8号和9号建筑同属于一户人家,就在隔震建筑背后的围墙外。8号建筑是一栋采用立砖填充的穿斗木构架,除了有一侧的封檐板脱开下坠之外,没有明显的破坏。毛石砌筑的9号建筑则已经被地震毁坏了,作为圈舍,不知道二师兄是否安好。

本文来自公众号「漫谈结构设计」,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漫谈结构设计所有,如需转载请先经得作者确认授权(可通过本站私信文章作者)。文中图片出处为水印文字,由文章作者整理上传,若有侵权请告知翻身猫处理。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