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中的力是怎么传递的?

 

建筑结构中的力是怎么传递的

在静力学领域,我们可以认为结构的作用是将力传递到目的地,而地面则是唯一可靠的目的地。结构工程师做设计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通过组装材料引导力的传递。

 

 
1

 

从力的传递角度看刚度

 

我们以一根悬臂梁为例直观地认识刚度在力传递中的作用。

 

上图是一根悬臂梁,自由端作用一个集中力,我们可以直观地认识到其力流是从A点传递到B点,并进入地面。

 

如果我们将空气看做一种结构材料(空气不是真空,是一种物质),那么在A点与地面之间充斥着“空气”这种结构材料。理论上力传递到地面的路径有无穷多种,AC、AD都是可能的路径。

 

那么为什么力会沿着AB传递,而不是沿着AC或AD传递?相信大家都能明白,这是因为空气的刚度非常小,悬臂梁相对于空气的刚度无穷大,所以,力流全部经由悬臂梁传递到地面。

 

如果在AC之间设置一根弹簧,就会有一部分力沿着弹簧传递到地面。至于是多大的一部分,则是由弹簧和悬臂梁的相对刚度决定的。弹簧相对于悬臂梁刚度越大,力沿着弹簧传递的就越多。假设弹簧的刚度与梁的悬臂刚度相等,那么就有一半的力由弹簧传递。

 

假设悬臂梁根部是铰接的,那么悬臂梁根部的抗弯刚度就是0。这时,无论弹簧的刚度多大,其相对于梁AB的悬挑刚度都是无穷大,那么力流就会全部沿着弹簧传递到地面。这就变成了一个静定结构。

 

假设悬臂梁根部还是刚接,AC之间放着一根与悬臂梁一样材料的杆件。这是最接近于实际建筑的情况。力流的传递是由AC杆件的抗压刚度和AB杆件的悬臂刚度决定的。那么,由AC杆件传递的力是k1/(k1+k2),由AB杆件传递的力是k2/(k1+k2)。

 

可见,力在结构中的传递路径是遵守刚度分配原则的,哪条路径刚度大,力就沿着哪条路径走。力总是沿着刚度最大的路径传递(不是最短路径哦)。当然,以上这些可以根据变形协调原则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出来。

 

弯矩分配法、连续梁两端弯矩的调幅、框架剪力墙结构层间地震剪力在框架和剪力墙中的分配…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刚度分配原则理解。

 

 
2

 

刚度与强度的区分

 

强度跟刚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刚度是内力的分配指标,强度是承受内力能力的指标。两者如果发生错配,用非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志大才疏”,活揽了一大推,但干不了。

 

比如以前采用承重砖墙与钢筋混凝土框架共同工作的结构,地震来了,砖墙截面大,弹性刚度大,吸引了很大部分地震力。但砖墙的强度,特别是抗拉抗剪强度小,结果钢筋混凝土还没发挥作用,砖墙先倒了。

 

将上文悬臂梁的例子倒过来,如果AB和AC是截面差不多的混凝土构件吊柱AC的刚度很大(因为AC利用的是其轴向抗拉刚度),力流大量地从吊柱往上传递,而不是沿着AB悬臂梁传递。但是,对于混凝土构件来说,抗拉强度却很小。此时,AC这根构件的强度与刚度是不匹配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在吊柱里面配置钢筋来增大其强度。

 

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将刚度和强度匹配起来,相当于在结构构件中实现“能者多劳”的分配标准。

 

 

设计中强度和刚度是两个变量,我们有时调整强度使其匹配刚度;但有时则调整刚度,比如做铰接(转动刚度为零)、做滑动(平动刚度为零)。

截面对强度和刚度的影响有一定的耦合性,比如上图所示的框架边跨,在仅考虑竖向荷载的情况下,边节点必然有弯矩。若将柱截面加大,柱子越大,刚度越大,梁端(柱顶)的弯矩越大,恶性循环。反而如果把梁梁端做成铰接,柱子可以按照轴压柱设计,其截面可以做的较小。

 

 

– end –

 


本文来自公众号「结构之声」,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结构之声所有,如需转载请先经得作者确认授权(可通过本站私信文章作者)。文中图片出处为水印文字,由文章作者整理上传,若有侵权请告知翻身猫处理。

2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