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关于6.8级泸定地震科考的报道在朋友圈引起热议。该文从强震观测记录及其与建筑震害的关系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一个中心思想:“震中附近地面震动竖向分量大是此次地震区别于其他地震的显著特征。”
作为一篇宣传报道,只能付诸一笑。熟悉地震工程的朋友都知道,“震中附近地面震动竖向分量大”是几乎每一次地震的特征。但是支撑这个标题的下面这句话,却让我疑窦丛生。
“(泸定地震中记录到的)最大竖向加速度超0.5G,创造了国内有强震动监测以来的新记录。”
0.5g就创纪录了?我们来解剖一下这句话。先看前半句:
在距离震中最近的位于海螺沟的烈度仪记录到的最大竖向加速度约为0.53g,确实超过了0.5g。
科普一下,g是重力加速度,我们就是靠它待在地面上而没有飘起来的。如果你受到1g的向上的加速度作用,那正好抵消了地球对你的万有引力,你就可以脱离地面了。这或许有助于大家想象一下0.5g的竖向加速度有多大:离把你抛离地面还差一倍。
其实,距离震中稍远的一台强震仪(扯蓑沟台)记录到了高达 0.87g的最大竖向加速度,确实挺大的了,就快要能够把你抛离地面了!
一是加速度幅值对高频噪声非常敏感,而这条加速度已被证实是个高频加速度脉冲,对工程结构的破坏作用不大,因此,简单地把这个数值和工程震害联系起来(如该报道中反复强调的),并无科学依据。何况,这么大的竖向加速度记录仅见于位于震中较远的扯蓑沟一处(相对于震害严重的磨西、石棉、燕子沟等地而言),如果用它来解释宏观震害,实属张冠李戴。
二是这条记录在南北方向(两个水平方向之一)的最大加速度高达1.4g,远超其竖向分量。所以,报道中所谓“最大加速度超0.5G(重力加速度),甚至超过了水平分量”这事儿并不存在,对于海螺沟台和扯蓑沟台均是如此。
我国地面强震记录观测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熟知的7.8级唐山地震、8.0级汶川地震都获取了宝贵的强震观测记录。特别是后者,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记录。
本次6.8级泸定地震虽然震级较小(按矩震级的定义的话,释放的能量仅不足汶川地震的1/4000),但得益于我国快速发展的强震观测网络,同样获取了大量(约130组)宝贵的地面强震记录。强震观测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
但另一方面,如果在一次6.8级地震中记录到的地面强震竖向分量超过了8.0级的汶川地震而创了纪录,那确实可以算个大新闻了。
Ask yourself only and solely one question: what is the fact?
那么,海螺沟记录到的0.53g的最大竖向加速度破纪录了吗?并没有。
那么,扯蓑沟记录到的0.87g的最大竖向加速度破纪录了吗?也没有。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紧邻断层的汶川卧龙台记录到的最大竖向加速度高达0.97g。这个0.97g是不是纪录我不知道,但它的存在起码说明泸定地震中记录到的0.87g和0.53g都没有破纪录,不但没有破全国纪录,甚至没有破四川省纪录。
创纪录这事儿肯定是不存在了。退一步讲,如果说“超0.8g创了纪录”,虽然其实并没创纪录,但起码更接近真相一点点。
毕竟在一次6.8级地震中记录到超0.8g的竖向加速度也确实算是比较大了,只不过还需要严密的复核(这个记录的位置离震中相对较远,不太符合地震动衰减的基本规律。不是说它不对,只是有可能不对,也有可能是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并且不宜用来解释宏观震害(震中附近竖向地震动大没啥稀奇的)。
但是,“超0.5g”就创纪录?实属离谱了。不但“创纪录”并不存在,超0.5g的最大竖向加速度也实在算不上很大。
2014年6.3级云南鲁甸地震中,在位于震中的龙头山镇记录到的最大竖向加速度为0.51g,也超0.5g了。只不过当时并没有人说它创了什么纪录。
以下是昨天那篇的几条精选留言:
昨天参会,毛老师报告结束我问她是否有看到钢筒塔脚部竖向屈曲就是想讨论下竖向地震的问题,还没讨论结束就被下一个问题打断了。我带团队到震中科考的时候,刚好遇到余震,个人感受,震中附近地震脉冲成分显著,但竖向地震感觉不好像这个新闻报道里面那样描述。另外,关于震中两个隔震建筑的表现和地震动特征的关系,四川省住建部门正在组织我们及省内科研力量开展相关工作,昨天线上会议讨论太热烈,没插上嘴和曲老师讨论,假期后和您交流下。
日本311地震有个2g的竖向记录。可以申请个纪录。
请教一下曲老师,“记录到了高达 0.87g的最大竖向加速度”跟“快要能够把你抛离地面了”有什么关系?这里记录到的加速度不应该是净加速度吗?没地震时记录的都应该在零附近吧?如果是净加速度,只要向上都能把人抛离地球啊?谢谢!
印象中汶川地震除卧龙台好像还有其他台竖向超0.5g的。
作为媒体工作者看曲老师这篇文章,感觉更像是善意提醒。
1、面对类似“创纪录”等重大判断,不能“上头”,单一信源的背后一定要多方求证,哪怕是权威信源。若有争议更要小心甄别。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之后才是报道得又好又快。
2、技术部门公号转稿,属于专业加持,缺乏专业审核,突破想象。国字头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运营,不可甩给所谓“运营团队”,须为国家和行业守住专业底线。
3、无论是科研还是新闻报道,影响力来源于公信力。每出现一起这样的案例,对媒体,对专家,对行业,都是多输的局面。求真务实不是虚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去践行。
文科记者不懂理科知识并不能成为报道出现严重错误的理由,完全可以通过请受访专家审稿等方法改进。官方转发就更说不过去了,自己先尊重自己的专业,拿出严谨的态度,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本文来自公众号「哲设计」,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哲设计所有,如需转载请先经得作者确认授权(可通过本站私信文章作者)。文中图片出处为水印文字,由文章作者整理上传,若有侵权请告知翻身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