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园”私人居住空间下篇:材料、营造与细节

撰文:牛津

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 材料的分寸 |

清水
使用当代的材料,将“清水园”塑造成具有传统意味和精神内核的现代居住空间,是我和业主的共识。而项目名字的由来,自然脱不开与材料间的干系,也是一拍即合的过程。剪力墙作为结构体系,并采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主体材料的原因顺理成章:Y先生们有自己经营多年的混凝土生产企业,对此材料很熟识。到了建自宅的当口,说句玩笑话,不造一组混凝土的房子都有点儿无法跟自个儿交代了。

 ▲ 晨光中的清水混凝土空间 
小Y先生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增强了我不少信心,也大胆提出了采用松木小模板浇筑木纹清水墙的思路。毕竟使用松木小板后的纹理效果更加自然,水平走向的木纹也更适应项目小尺度空间的横向流动感。在一些需要稍加变化的空间部位,后来也少量使用了毛竹模板。

▲ 小尺度模板与空间的匹配性
▲ 两种模板的细部肌理
建筑主材确定之后,辅材使用的逻辑也通顺了起来,小Y先生采纳了我的建议:使用户外瓷态竹板、黄铜构件、木色门窗及格栅系统等暖色系材料作为房子的辅材,以平衡与清水混凝土间的冷暖、软硬关系。

▲ 竹木、黄铜等暖色系构件为主的建筑辅材
分寸
然而,到了探讨室内装修材料之时,可能是不尽相同的情况。就我个人理解,“清水园”归根到底还是一组需长居久住的自用空间,若在室内过多地延续和保留清水墙面,是否过于“工业感”?哪怕是像Y先生们这样对混凝土有特殊情感的人,让其与之“朝夕相处”,恐怕也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过程。再者,木纹清水墙不易修复,室内大量裸露的清水体系,势必在施工中对于各类管线、设备的预埋准确性要求极高,增加不少人力损耗。关于这点疑虑,我与被我拉来一起折腾这个房子的好友——室内设计师黄振耀,也讨论了起来。后与业主一道商议决定:采用分区域、有选择地在室内保留清水混凝土的原始质感。

▲ 较多保留清水墙的休闲部分

▲ 少量保留清水墙的居住部分起居厅
项目的休闲部分,功能上有点类似“局部小公建”,在这些区域适当留存一定的清水墙,不做额外修饰,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住宅部分,显然应偏向柔软、舒适的居所氛围,更适合点到为止地少量保留清水墙体,甚至索性不予显现。譬如,兄弟二人的主卧室,就完全使用了温和的室内材料加以包裹覆盖。关于这点,个人认为还是对于“设计分寸”的拿捏和把握,表里如一的形式美学“洁癖”值得商榷。

▲ 完全覆盖暖性材料的卧室空间

室内部分的其他材料,几番商议之后基本延续了振耀和我的想法:墙面和天花,大多使用了米色灰泥和梧桐木复合饰面板这两种材料。公共区域的地面部分,在我们了解到当地有擅长施工现浇水磨石的班组且价格不高后,也迎刃而解。水磨石地面采用了两种色系:灰色和红色。后者主要用在了使用频率较高的住宅起居厅部分,其色系非常接近本地传统民居中地面老红砖的温润质感。

▲ 梧桐木饰面、米色灰泥、黄铜构件为主的室内用料

▲ 起居厅的红色水磨石地面

而卧室内则全部铺设了较耐磨的瓷态竹地板。瓷态竹板还出现在了地下泳池区的吊顶部分,其经过高温处理可直接户外使用,形变系数小,较适合此类湿度大的区域。竹木吊顶也平衡了与墙、地面间的冷暖视觉关系。

▲ 地下泳池区的竹木吊顶及夜间灯光效果

此外,整个项目中的灯光照明基本上采用了2700K色温光源,历经数次的打样调整参数和现场试光,也让那些原本冷调的材质,在入夜时分覆盖上了一抹柔和的暖色。总体看来,“清水园”的室内用料与混凝土之间还是达到了某种平衡的状态,精炼而克制。


▲ 暖光源下的清水混凝土空间和细部
 
营造的过程 |

▲ 总体施工过程
 
平稳
“清水园”的土建施工过程总体还是平稳的。在尝试了几片样板墙、对于材料和工序相对有底之后,就撸起袖子开干了。现场也不算有特别专业的施工队伍,由当地干了一辈子土建的老沈,领着助手老林和一帮本地工人来回倒腾。老沈性格倔强但现场经验丰富,这般执拗的秉性对于保障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功不可没。但也没少因观点不一与我“掐架”,我“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尽量与他合计出折衷的办法。

▲ 清水墙施工过程


▲ 工地日常
得益于业主自己搅拌站的给力输出,现场的浇捣作业有了牢靠保障,也在无形中省下了一定土建成本,当年的钢筋价格也不像现今这样变戏法儿似地飞涨。多出来的预算一部分还是花在了采购、切割、装钉松木和毛竹模板上。这接近于“细木工”的活儿快不起也急不来,装钉不好直接影响拆模后的效果。我、老沈和小Y先生私底下有个共识:对班组还是严格要求,但拆模效果如何都平静接受,反正不可逆。


▲ 拆模后的清水墙

好在熟能生巧,随着施工的推移,木工师傅在逐渐掌握了方法之后,现场进度肉眼可见地利落起来。为了控制些造价,浇筑整组房子所使用的松木小模板至少经历过一次周转,周转后的清水墙观感还是有所下降的,但并非不可接受。部分经过二次、乃至三次周转的模板,用于了围墙、花池等次要部位的施工。这样已经很好了。

▲ 两种清水墙的肌理细部

对于清水墙是否上封闭保护剂的问题,我和小Y先生也犹豫了一阵子。后观察到现场的清水墙密实度很高,大雨之后风干极快,并且内部未发现漏点,加上墙体本身已增加了钢筋保护层厚度,就决定暂不使用保护剂,日后如需再说。到目前为止,距最早的一批墙体完工已四年有余,还未有渗水情况出现。至于保温系统,结合闽南地区温暖适中的气候特点及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屋面还是严格设置了保温构造,局部还有种植覆土。墙面的内保温构造则相对放松一些,根据区域需要灵活设置。

▲ 雨中的清水墙
客观而言,“清水园”的混凝土施工过程实属一次机缘巧合。许多实操方式还是与业主条件以及当地情况密切关联的,没什么值得“炫技”之处,也并不具备普适性。作为建筑师,其实自己对材料使用一事向来不存在任何偏执,业主能接受对于空间本身的设想已感欣慰。但不可否认,材料简明统一后,建筑实体退为了“背景”,空间反而作为主角凸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这与设计的原点是重合的,也是自己真正在意的方面。


▲ 结构完工后的空间局部

主体结构接近完工时,我带着摄影师张超在现场溜达,有意思地发觉这是一组几乎没有真正“外立面”的房子。人的活动决定了空间形态,而空间形态投射给了外在形式,仅此而已吧。

▲ 没有刻意处理外立面的房子
反转
“清水园”的故事线发展至此,还是波澜不惊的,但剧情总有反转之时。伴随着现场最后一处清水墙体的拆模,困难似乎才刚刚来临。在房子行将进入室内装修和景观施工阶段时,比较让人头疼的是:可能要面临没有专业施工总包方的状况——大部分已确定的机电设备、室内及景观材料,拟以包工包料的方式指派给相关供应商。对于此番操作,我持保留意见,但理解和尊重业主方自身的考量。

▲ 南侧居住部分的施工过程
相较于以混凝土为主、较为单一的土建施工,项目下一阶段的材料和工种数量将翻倍递增,涉及到大量施工衔接界面的问题。现场的工作进展,也无奈进入了一段缓慢且接近停滞的周期。与此同时,小Y先生因多方原因,暂时无法抽身继续跟进了,房子的建造将由哥哥接手过来,直到最后完成。

▲ 茶室的施工过程 

大Y先生的个性,与弟弟相比更显内敛平和。与其交谈,总先面带微笑静静倾听,而后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也是先生平易近人的性格,促成了我们几番诚恳的交流,并且基本明确了将项目继续推进下去的思路但共同参与现场施工协调和管理的工作,也毫不意外地落回了建筑师身上。且行且思,善始善终吧。

▲ 室内装修施工过程

也是从那时开始,除了常规的设计调整和频繁地前往工地之外,通过电话和微信实时关注现场的进展情况、参与制定每个阶段的施工计划、召集相关供应商和班组负责人召开协调会解决现场问题、提前安排后续班组的材料打样和进场时间、甚至包括出面调解一些“鸡毛蒜皮”的工地小争执……都成了自己工作计划表上的一部分。而现场的施工进度就像一列绿皮火车,不快,但还是开向了终点。

 

▲ 施工完成后的景观局部
细节的完善 |
 
苗木
以院落空间为核心的房子,苗木是景观塑造中重要的方面。整个采购和种植的过程,也没少折腾负责现场绿化的陈逸秀,选苗期间她带着我来来回回走了少说有七、八趟苗场。苗木的选择除了要和空间本身的气质相符之外,更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性、日后的生长空间、以及打理养护等问题。



▲ 庭院空间内的苗木
大乔我们多选择了香樟、丛生水蒲桃、铁冬青这种常绿、落叶少的乔木。柚子、石榴体态优美,还可收获果实,也是居住空间不错的选择。榆树、松树用于点景。桂花则在花季赋予了空间多一重感官体验。经验教训也是要“打脸”的:红枫意境虽好,但闽南过于温暖的气候并不适宜它的生长,“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图景怕是难得一见了。紫薇骨架舒朗、花姿优美,但叶片小而细碎,果实掉落易污染石材地面,试种后只好作罢。


▲ 植被和建筑间的对话关系

苗木种植完成,空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生意盎然。素色的清水墙也真正“让步”为了树影婆娑的幕布。更叫人期待的还是若干年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景象。

▲ 拓印在清水墙上的树影



家居

家居配置与生活的关系则更为贴近。室内的一系列固定家具,振耀很义气地进行了专门设计,采用业主从缅甸购置的柚木进行制作,上完木蜡油润极了。考虑到第三代的孩子们假期回家时看书写字的需要,卧室均配置了书写台。其他空间内大大小小的活动家具,软装顾问林丽丽帮着张罗,我和她一块儿跑了几趟家具工厂看打样。为了满足大Y先生能一家人过节围炉吃火锅的意愿,两张圆形大餐桌均嵌入了电磁炉。

▲ 柚木定制的家具

布草多挑选了舒适的棉麻材质,床垫则根据不同房间分为三种软硬度,两位先生习惯含棕的硬垫,子女们则相对柔软一些……生活就是如此细碎,实用为上。

▲ 棉麻材质的布草和软硬不同的床垫
情趣

Y先生们过往收罗的民国砖雕、旧船木、陶艺瓦罐等老物件,都物尽其用地融入了生活场景,增添了些许情趣。也从黄清祥那搬来了些个中古家具,点缀了下局部空间。还招呼来好友吴观真,在邻水茶室和泳池区专门创作了《秋》、《石浪图》两幅画作,空间有了魂儿似的精神了起来。其他需要挂画的位置,我就精选了张超拍摄的施工过程照片,制作成画,镶框上墙。视觉效果也算毫无违和感,更重要的是留存了一段有意义的记录。

▲ 旧船木、雕塑与窗洞的关系

▲ 嵌入清水墙的老砖雕

▲ 用作花器的陶艺瓦罐

▲ 泳池尽端艺术家吴观真的作品《石浪图》

▲ 中古家具

▲ 摄影师张超拍摄的施工过程照片
“清水园”1700平米的体量,就一处私人居住空间而言,可谓是极其宽敞的。但“大”并不意味着粗放,所有生活的细枝末节仍然无法规避和忽视。如果说酒店是把设计调整到固定的状态,以面对不同使用者的话;那么私宅就是面对固定的使用者,不断调整设计以贴合他们的生活状态。而设计的结果也并非一蹴而就,将伴随生活的变化以某种状态延续下去。这也是我通过此次实践所领悟和感受的重要一面。


| 完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清水园”私人居住空间

项目地点:福建漳州

建成时间:2021年
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建筑设计:默认建筑

主持建筑师:牛津

室内设计:黄振耀/东峻设计
结构设计:白若冰 郑炜鋆

软装顾问:林丽丽 林丽青

景观顾问:肖驰/艺道景观

参与设计名单:罗小朋 许志钦 林晓达 吴家东 罗小祥 陈钟锯 侯辉福 张少川 龚芬芬 刘小辉 刘海燕 林倩 郑思洋 俞华春 王建华 张志旭 徐志伟 余盛渭 蔡辉 吴晓伟

艺术家:吴观真

中古家具支持:Stream

土建施工:老沈、老林及当地施工班组

景观绿化施工:陈逸秀团队

合作设计院:厦门合立道设计集团 土建设计一院

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本文来自公众号「构思结构」,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构思结构所有,如需转载请先经得作者确认授权(可通过本站私信文章作者)。文中图片出处为水印文字,由文章作者整理上传,若有侵权请告知翻身猫处理。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